由于這一系列的變化,使肉類變得柔嫩,并具有特殊的鮮、香風味。肉的這種變化過程被稱為肉的成熟(maturation)。它是一種受人們歡迎的變化。
由于動物的種類不同,成熟作用的效果也不同。對豬、家禽等肉質原來就較柔嫩的品種來說,成熟作用不十分重要,而對牛、綿羊、野禽等成熟作用就十分重要,它對于肉質軟化與風味增加有顯著的效果,提高了它們的商品價值。但必須指出的是,成熟作用如果進行得過分的話,肉質就會進入腐敗階段,肉類的商品價值就會下降甚至完全失去。
六、脂類的變化
冷卻貯藏過程中,食品中所含的油脂會發生水解、脂肪酸的氧化、聚合等復雜的變化,其反應生成的低級醛、酮類物質會使食品的風味變差,味道惡化,出現變色、酸敗、發黏等現象,這種變化進行得非常嚴重時,就被人們稱之為“油燒”。
七、淀粉老化
普通的淀粉大致由20%直鏈淀粉和80%支鏈淀粉構成,這兩種成分形成微小的結晶,這種結晶的淀粉叫B-淀粉。它在適當溫度下,在水中溶脹分裂形成均勻糊狀溶液,這種作用叫糊化作用。糊化作用實質上是把淀粉分子間的氫鍵斷開,水分子與淀粉形成氫鍵,進而形成膠體溶液。糊化的淀粉又稱為α淀粉。
食品中的淀粉是以α-淀粉的形式存在,但是在接近0℃的低溫范圍內,糊化了a淀粉分子又自動排列成序,形成致密的、高度晶化的不溶性淀粉分子,迅速出現了淀粉的3化,這就是淀粉的老化(starch retrogradation)。老化的淀粉不易為淀粉酶作用,所以也不易被人消化吸收。水分含量在30%一60%的淀粉最容易老化,含水量在10%以下的干燥狀態及在大量水中的淀粉都不易老化。淀粉老化作用的最適溫度是2一4℃。例如,面包在冷卻貯藏時淀粉迅速老化,味道就變得很不好吃;又如,土豆放在冷藏陳列柜中貯存時,也會有淀粉老化的現象發生。當貯存溫度低于一20℃或高于60℃時,均不會發生淀粉老化的現象。因為低于一20℃時,淀粉分子間的水分急速凍結,形成了冰結晶,阻礙了淀粉分子間的相互靠近而形成氫鍵,所以不會發生淀粉老化的現象。
八、微生物的增殖
在冷卻貯藏中,當水果、蔬菜新新衰老或者有傷口時,霉菌就會在此繁殖。肉類在冷卻貯藏中也會有霉菌和細的繁殖,細菌增殖時,肉的表面會出現黏濕現象。魚類在冷卻貯藏時也有細菌增殖,因為魚體附著的水中細菌,如極毛桿菌、無芽孢桿菌、弧菌等都是低溫細菌。在冷卻貯藏的溫度下,微生物特別是低溫細菌,它的繁殖和分解作用并沒有充分被抑制,只是速度變得緩慢些,其總量還是增加的,如果時間較長,就會使食品發生腐敗。低溫對微生物的影響詳見第三章。
九、寒冷收縮
宰后的牛肉在短時間內快速冷卻,肌肉會發生顯著收縮,以后即使經過成熟過程,肉質也不會十分軟化,這種現象叫寒冷收縮。一般來說,宰后10h內,肉溫降低到8℃以下,容易發生寒冷收縮。但該溫度與時間并不固定,成牛與小牛,或者同一頭牛的不同部位都有差異。例如成牛,肉溫是低于8℃,而小牛則肉溫低于4℃。按照過去的概念,肉類宰后要迅速冷卻,但近年來由于冷卻肉的銷售量不斷擴大,為了避免寒冷收縮的發生,國際上正在研究不引起寒冷收縮的冷卻方法。
可以看出,食品在冷藏時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,導致食品品質降低。所以在冷藏時,應該根據食品的種類不同確定相應的冷藏溫度和時間。對于在貯藏中不易發生冷害的果蔬,應根據其冰點溫度來調節冷藏溫度,使其在不發生冷害的最低溫度下貯藏,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果蔬原有的品質和最長的貯藏壽命;對于肉類,貯藏期間應盡量減少溫度的波動,嚴格執行衛生條件和要求,一般貯藏5d后即應對肉類進行質量檢測;對于新鮮水產品,在冷藏條件下其貯藏期較短,但因體內水分仍是液體狀態,能較好地保持水產品的鮮活狀態,因此冷卻水產品受到消費者的歡迎。
常見水果蔬菜類食品的冷藏溫度見表12-4和表12-5;常見肉類的冷藏溫度見表12-2,常見新鮮水產品的冷薏溫度見表12-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