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鮮農產品在常溫環境條件下((20℃左右)存放,由于附著在其表面的微生物的侵染,內部所含酶的生物化學反應以及脫水,會逐漸失去鮮度,如色、香、味與營養價值降低,以及失水萎蔫,最終發生腐敗變質,以致完全喪失商品價值。究其原因,對動物性產品來說主要是由于它們的生物體已失去生命力,以致無法控制其內部引起變質的酶的生化作用,也不能抵抗附在表面引起腐敗變質的微生物的侵染。因此對動物性產品的保鮮,原則上,只要降低其溫度。如在-18℃以下,就能使微生物和酶的作用變得非常微弱,不會導致腐敗變質,達到較長期的貯藏保鮮目的。
植物性產品采收后,雖然不能從母株上得到水分和營養物質,但仍然是活著的生命體,繼續進行著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動。使其具有一定的阻止微生物的侵染和控制機體內酶的作用。但為了維持這些呼吸等生理活動,只能靠消耗自身體內的營養物質,因而逐漸衰老變質腐爛。因此,為了較長期地對它們進行貯藏保鮮,就必須維持它們的活動狀態,同時又要減弱它們的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動。降低溫度和保持適當的低溫(因品種不同而異),雖然能減弱呼吸作用,但溫度又不能過低,過低的溫度(低于植物性產品的冰點)會產生植物生理病害,甚至凍壞。在調節溫度的同時,還要調節環境空氣中的成分(如O?、CO?,水蒸氣以及乙烯),使適應其生理條件,才能獲得最佳的保鮮效果(保鮮壽命和保鮮質量)。這種調節環境氣體的成分的保鮮方法也稱氣調貯藏或氣調保鮮。采用真空冷卻能使新鮮農產品迅速均勻降溫,去除農產品的田間熱和降低呼吸熱,十分有效。
近年來,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真空冷卻與氣調保鮮有機結合,真空冷卻氣調技術在農產品保鮮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與效益。